logo

“全都”之意在古文中的表达及其例句

本站 9574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全都”的概念通常以多种方式精炼而雅致地呈现,承载着全面、完整且无一遗漏的深层含义。古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语言艺术,在诗词歌赋以及散文记叙中赋予了这一词组丰富的表现力。

首先,“尽”字在古典文献里常被用来表示“全部”,涵盖一切的意思。“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此句中的"举世皆浊"即意味着全世界都浑沌不清,涵盖了所有的人与事,充分体现了“全都”的意境。又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王之涣《登鹳雀楼》)此处虽未直言人已离去,但通过描述山路曲折后均无法再见其身影的事实,则暗含对周围环境的整体描绘——视线所及之处全然无人,以此传达出一种深深的离愁别绪。

其次,“咸”、“悉”二字也经常用于表述事物的所有部分或全体人群的行为状态,《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诸侯军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其中“无不”即是“全都”的意思,生动刻画出了各路诸侯面对西楚霸王项羽时畏惧恭敬的心理形态。

再者,“凡”一字亦能体现整体性的意味,《论语·先进篇》中有云:"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这里的'凡'意为总共、总计,包含了孔子一生各个阶段的经历,展现了人生的完整性。

此外还有诸如“俱”、“并”等词汇同样可以表达到“全都”的效果,比如杜甫诗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 中的“烽火连三月”, 描述的是战乱持续时间覆盖整整三个月的情景,表达的就是一个时间段内战争活动连续不断的状态,具有很强的时间全域性特征。

综上述所述,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之中,“全都”的观念并非仅仅局限于现代汉语里的简单对应词语,而是透过众多富有内涵的文字载体得以深刻展现,从而使得作品的语言更为丰富多彩,并有力推动情感氛围渲染或是论述逻辑推演的效果。从这些丰富多样的例子可以看出中华古文中对于 “全都” 这个广义概括概念的独特诠释手法及其深远影响。

标签: 全都的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