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建业在古代文学中的释义与引用举例

本站 5773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广阔天地中,“建业”一词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蕴,它既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治国理念的表现形式,又是一个具体地理区域的历史称谓,在不同的语境下展现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核。

首先,从字面意义上解读“建业”,其由两个汉字构成:“建”意味着建设、创立或树立;而“业”则通常指代事业或者功绩。因此,“建业”的基本含义即为创建伟业、建立基业,这一概念频繁出现在各种诗词歌赋以及文人士大夫对于理想追求和社会责任表达的情怀之中。“譬如《诗经·小雅》有云:‘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这里的'承'就是继承并发扬光大祖先基业之意,寓意着对国家社稷建设和个人伟大志向实现的决心。”

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资治通鉴》等史书中记载孙权定都于秣陵,并改称为建邺(后改为建康),此地即是今日江苏省南京市的一部分,也是六朝时期的首都所在地。"建业"作为南京古时的一个重要名称被广泛使用,承载了一段璀璨辉煌的城市记忆及历史文化积淀,例如陈寅恪先生在其著作中有言:"吴会稽王孙皓迁都武昌,以扬州刺史温峤监江南诸军事领南州牧镇建业。”此处的“建业”便指的是具体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地位的重要性。

而在更深层次的精神层面,中国古代许多士人将“建业立德”视为人生目标的高度凝练体现。唐代诗人杜甫曾在诗歌《秋兴八首之一》写道:“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致身期入圣,立志在居庸。”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提及“建业”二字,但所传达出的那种胸怀天下、矢志强盛家国的人生抱负,无疑是对“建业精神”的有力诠释——无论身处何方,皆应励精图治,致力于开创一番宏大的社会与道德业绩。

综上所述,“建业”作为一个富含深邃哲理与人文情感的概念符号,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得到了多元化的运用和发展,不仅象征了一个特定时代的地域标识,更是无数先贤智者们心中那份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理想的生动映射。通过深入挖掘和理解这个词语背后所负载的意义,我们不仅能洞察古人的心灵世界,也能从中汲取到激励自身奋发向前的力量源泉。

标签: 建业文言文解释